“小时候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有一个机器人,设计成我想要的样子,它能受我操纵。非常幸运,在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的两年里,我圆了自己童年的梦”,来自乐鱼买球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王开雷高兴地说。和王开雷一起怀揣和实现“机器人”之梦的是一支满载梦想、充满活力的团队,他们来自于乐鱼买球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。这个团队在实验室里“挑起了大梁”,独立担当着实验室的各种项目。
逐科教之梦
蓝色、红色、黄色、橘色,娴熟的“动作”伴随着“噔噔噔……”的翻转声,不一会儿一个魔方就被解好了,解魔方不是别“人”,而是摆放在教育技术实验室实验台上的“解魔方机器人”。实验台后方的几个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,不时敲打键盘,关注着机器人的一举一动……像“解魔方机器人”一样,所有机器人的动作执行都是由这些同学们电脑上的“数字和符号”——编程来完成的。“这样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机器人,制作起来却需要比较繁复的程序,从创意、搭建、编程到最后的完成,机器人的控制部分、驱动部分、执行部分,哪个环节都不能少”,来自201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董长智说。
除了控制机器人的编程之外,机器人的制作也少不了创意和搭建,实验室“工具区”摆放着的螺丝刀、剥线钳、电锡焊、锡丝、电线 、螺丝等工具,在创意和搭建环节担当“主力军”角色。“爱动手的学生总是爱拿着这些设配和工具捣鼓,有的时候灵感就在摸索中产生了。今年做的‘旋转木马’、‘大风车’都是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动手完成的”,实验室日常负责老师秦建说。看到实验台上的“轨道机器人”操纵起来有些不灵敏,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包学西皱起了眉头,她对我们说:“这个机器人主要是靠‘颜色传感器’来识别方向的,由于部件中的几颗螺丝松了,它沿着桌上的黑色轨道前进就稍显困难,机器人跟我们一样也需要有人常常关心它,不时地帮它做一下‘体检’”。
实验室成员极有耐心,酷爱钻研,对于他们来说,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。张轩,2010级教育技术学专业,他和团队去年研制的“六足机器人”在陕西省大学生科技博览会上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兴趣。
“还记得做‘六足机器人’的那段时间,我们光是筹备就用了一个多月,当时我们已经搬到老校区,但是实验室还在新校区。每天一大早一起坐车去新校区,到了晚上十点之后才能回来。虽然那段时间很辛苦,但和大家一同努力的过程还是很开心的。记得有一次讨论如何给“六足机器人”编舞,小伙伴儿们为了给我灵感,一起跳起了骑马舞,现在回想起来都能笑出声儿来”,张轩说。跟其他机器人一样,“六足机器人”也是团队协作的成果。
筑温暖之家
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在工作中是一个协作的团队,在日常的生活中,更像是一个温暖的“家”。“我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,本以为四年大学生活会一直虚度。直到我进入了实验室,在学姐、学长的带领指导下,我慢慢地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方向。还记得刚进实验室时,大多数工作都是由学姐学长承担,自己常常无事可做,学长就曾经严肃地批评过我,不过这恰恰成了我完成六足机器人的动力”。如今,大四的张轩也开始带起了大三的学弟学妹们。“我也想像学长一样,毕业之后成为一名机器人老师,和学生们一起创制不同的机器人”,2011级团队成员邓颖在谈及张轩时说道。
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团队自2007年组建以来,一直推行“学生选学生,学生带学生,高年级带低年级”的团队组建原则,高年级的学生要带领学弟、学妹熟悉实验室的运作和目前实验室研究内容,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便像传送带一样,级级相传,“解魔方机器人”、“蝎子机器人”等都是在新旧成员们的共同“孕育”下诞生出来的。
“这里就像一个家,已经毕业好几年的团队成员,有时间都会回实验室看望低年级的学生。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这种团队感情,是非常珍贵的,而这么团结的团队,创造力是非常大的”,实验室日常负责老师秦建说。
如果说,团队成员是追梦人的话,实验室负责老师秦建便是学生们的守梦人。“秦老师非:桶,在工作上和生活上,她都非常关照我们,就像知心大姐一样”,董长智说。实验室的老师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,这也使学生敢于放开手脚,大胆尝试。“年轻的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,做老师的只需要给他们一个方向和空间,让他们自己去发现,去创造”,秦建说。
燃希望之火
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还有另外一个名字——教育技术系中小学机器人实验室,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实验室的定位密切相关。从2007年开始,经过五年时间的探索,团队结合乐鱼买球师范特色和当前教育方面的机器人研究成果,经过大量的调查,将研究方向最终对准了中小学课程开发和教育。“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,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开发非常有用,从大的方面说更是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奠定基。庀罟ぷ髟鹑沃卮蟆,在谈及实验室最初定位时秦建意味深长。
“天上的机器人,我今天也摸到了……”五月份去西安高新一中进行课程推广,看到孩子们拿着机器人露出的笑脸时,成员们感到很欣慰。“今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成果博览会上,很多中小学的小朋友们对我们的机器人很感兴趣,纷纷拿起遥控亲自操纵起来,看到他们对于科技的那种热情和喜爱,我们真的打心底里觉得我们的劳动是值得的,这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机器人老师的决心”,包学西说。现在,实验室中小学机器人教材正在编订当中,如果做成这个项目,中小学的孩子们很快就能够根据教材上的理论知识,亲手搭建简易机器人。
技术教育与创新实验室是一个团队,更是一个家,在这里,同学们在梦想的力量下,找到了方向,触到了未来。现在,他们也将携着希望的种子,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他们的“机器人之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