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把科研比作一座坚伟挺拔的高山,那谭聪伟就是一位勇敢的攀登者,一步一个脚。啦煌P。
在今年乐鱼买球第三届“感动春天”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中,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学生谭聪伟有幸入选。这个戴着银白色眼镜,穿着粉色T恤的青涩男孩,来自四川南江县,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。而对于自己所遭遇的“苦难”,在他看来,却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“投资”。
攻克英语的“堡垒”
高考填志愿时,谭聪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,考入乐鱼买球后,在朱刚强老师的引导下,他开始走进实验室,并且尝试科研论文写作。然而,他所选择的光催化领域,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,这对于一个高考英语成绩只考了25分的学生来说,“简直比登天还难”。谭聪伟打趣地说,“刚开始看那些全英文的科技论文,我几乎一个单词都不认识,直接傻眼了。”谭聪伟在初中时,英语课老师频繁更换,自己对英语也没什么兴趣,英语底子没打好,到了高中,英语成绩更是经常徘徊在班级倒数一二名。在大学英语课上,有次老师问他“be able to ”是什么意思,他竟然答不上来。但在真正接触到全英科研论文后,他决心逼迫自己好好学习英语。从此,谭聪伟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读英语,每晚进行一个小时的听力练习,阅读大量英语文章,看不懂的就翻词典、请教老师同学……这样坚持了半年时间,他基本能将外文科研著作顺利地读下来了,并且在大二时一次性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。
执著的“研霸”
对于谭聪伟而言,实验室已经成为他的“另一个家”,他几乎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:往返于教室、实验室与宿舍之间。有时候忙起来,从早上7点进实验室,到凌晨2、3点才疲惫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。“因为要不断地探索,而且需要多角度、多方面去研究。实验一旦中断,思维和灵感就可能中断,而且,要是做不出一点成果,自己也不甘心。”在实验过程中,同一个实验反复做很多次也得不出什么结果,很多人就会厌恶和烦躁起来,谭聪伟也不例外。由于是“零”基础起步,他经常饱受这种“折磨”,“最让人心急的是,做了那么多次,却没有任何结果,让我的自信心很受挫。”但在启蒙导师朱刚强老师的耐心引导和鼓励下,谭聪伟开始慢慢静下心来,“无论是做实验还是搞科研,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。这期间,经历失败必不可少,而当我把每次的不成功看的很正常的时候,就不会再感到烦躁。我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,只是需要时间而已。”
“做科研,一定得坐得住冷板凳,不可急于求成。”写论文亦是如此。谭聪伟的第一篇论文,花费了整整半年时间才写出来。而第二篇论文在提交时,则直接被退回。但他并不气馁,而是继续反思、修改,最终经过二十余次的实验,十五遍的修改,才被SCI一区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:Environmental录用。“同一个实验,别人可能花1个小时就能做完,但我要花3个小时。因为很多细节只要稍不留神就会出差错,所以我宁愿一次性做到位。另外,我也不会轻易去相信别人的结论,每个结果,我都要通过自己实践得出,即使是犯错,我也一定会自己亲身经历错误的过程,而不是别人告诉我错了,我就因此止步。” 谭聪伟说。
在科研这条路上,谭聪伟从未停止脚步,“从最初的什么都不懂,到如今能独立完成一篇科研论文,我觉得自己‘成熟’了许多,并学会了如何取舍,对事物也能做出正确的、科学的判断。”
态度决定成败
态度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,做科研也不例外。一个人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,扎扎实实地投入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,认真探索,才可能成功。“一件事的意义,关键在于自己怎么看,有时态度直接决定成败。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在做科研时急功近利,这是不可取的。”也正因为如此,谭聪伟似乎比别人“幸运”,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:两篇全英文论文先后刊登于SCI期刊,还有两篇论文正在审稿中;2013年,谭聪伟荣获国家奖学金、乐鱼买球优秀科研奖;2012-2013年度专业成绩排名第一。此外,他还是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(BiOCl/石墨烯异质界面电子态及光催化研究)的负责人。这些成绩,是谭聪伟靠长期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良好的心态所取得的,“做实验或写科研论文,失败都是常有的事,人生也是如此,总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,这些很正常。成功,不是一个人拥有多少财富、名利,而是当他失去了拥有的一切时,依然能泰然自若、淡然处之”,谭聪伟说。
谭聪伟的理想是在大学当一名物理老师,继续从事科研工作,像朱刚强老师一样,带领更多人走进实验室,深入科研。“一个老师肯把实验室交给学生,并且让学生自主完成科研论文,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,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。”
除了执着于科研外,谭聪伟还有许多爱好。他酷爱写诗,甚至还帮朋友代写过情书;也喜欢追美剧,喜欢《生活大爆炸》和《吸血鬼日记》;还喜爱运动、钟爱文学,尤其推崇“二十四史” ,他绝不是个“书呆子”。